Search

那個誰SOMEone

所有新奇的科技討論都在那個誰SOMEone的頻道
"用AI來自動生成遊戲?" 這種技術與過去那些學習系統的應用相比 難度又還要在上一層 因為遊戲還要考慮到難度與多樣性 這些抽象的概念並不適合用電腦來"暴力破解" 雖然不是不可能,但還是有些難度 除非我們已經有了通用人工智能 ( AGI 還是別要求AI來幫忙完成整個遊戲吧 那是個差勁的主意 那"用AI來自動生成關卡"怎麼樣? 試試看給AI一個遊戲類型的樣板 例如說射擊遊戲、賽車遊戲 我們先完成槍械的設定、人物的素材 然後讓AI自動生成敵人出現的位置 還有整個地圖的建築與地理配置 這聽起來就簡單許多了 而且還真的有人在嘗試這麼做 他們嘗試的是DOOM這款老招牌遊戲 學習系同則為生成對抗網路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這款遊戲算是FPS ( 不是幀數 )的鼻祖 有相當完整且複雜的客製關卡系統 發展至今已經有了不下幾千張的官方或同人關卡 因此,它具有相當龐大的規格化數據庫 可以供我們的學習系統參考 而確實,要利用這些數據來自動生成出新關卡 是完全辦的到的事 而且還做得跟人類一樣好 生成對抗網路不只會佈局,自動生成樣本 還會嘗試去破局,分辨電腦生成數據與真實數據的差別 它會嘗試去分辨哪些地圖是人類做的 那些地圖是由電腦自動生成的 而最後,他們開發的系統已經無法自破 至少對這套系統來說 自動生成的關卡以與人類設計關卡並無太大差異 當然,這並不代表電腦生成關卡已成 這也可能說明了他們提供的數據不夠深厚 而且這無法證明自動生成關卡有足夠的"多樣性" 不能保證每個關卡都會有全新的體驗 畢竟學習系統只是在學人做事 如果作為老師的數據本身的多樣性就不夠 那作為學生的學習系統又怎麼會有創意呢 更別提,它只能從有限的數據中 仿造出"類似但不相同"的東西 而"多樣性"並不能在模仿的過程中,憑空產生 如果只是在細節上有變化,而主幹不變 那也只是多了一堆 像刺客教條中的支線任務一樣的關卡而已 這個部分只是我這個外行人的見解而已 參考參考就好,我其實對生成對抗網路並不是很有研究 我並不知道它怎麼分辨真實數據與生成樣本 而且,或許只要進行生成的次數夠多 或是嘗試在玩家遊玩的過程中蒐集偏好數據 那就算無法生成具多樣性的遊戲 但真的應用起來至少可以稍微延長遊戲的耐完度吧 另外,就算不能生成新鮮的關卡 至少保證我們每次遊玩都可以稍稍提供變化 那也是挺不錯的,我會想要AI來當我的關主 那你是怎麼想的呢? AI可以增加遊戲的耐完度嗎? 會不會之後就連劇情 甚至是過場動畫,都可以由AI生成呢? 在下面留言中 告訴我你是怎麼想的吧 我是那個誰,如果你不記得的名字 你八成已經說對了,我們下次見

"用AI來自動生成遊戲?" 這種技術與過去那些學習系統的應用相比 難度又還要在上一層 因為遊戲還...

這篇文章是由美國政府、光明會、OPEC所贊助的 陰謀論者常說: "自由能技術一定是被美國政府藏起來了!" 或是說: "再生能源會危害到石油產業" "這就是為甚麼一直到網路發達的今天才從新受重視" 很多人認為再生能源技術這種"簡單"的東西 不會需要到今天才能發展起來 但其實,大多數人對這類設備不了解 所以忽略了很多關鍵因素 風力發電廠並不只是個巨大的風車 洋流發電設施也並不是水車 再生能源設備絕對不是"簡單"的東西 現在再生能源技術其實是得來不易的 風力發電機是消耗品 除非這個巨大的裝置不知怎地 可以完全使用無接觸式磁力軸承 而且所使用的材料完全使用不會氧化或腐蝕 還可以承受強風,不被折斷 不然,從他開始架設起 它的壽命就在逐漸消耗中 無論是建造還是維修這些裝置 都需要消耗相當多的人力與資源 在過去,我們的材料技術還不夠 而且發電機的能量轉換效率也比較低 建造與維修風力發電設備所需要的所有成本 會遠遠高過發電機可以產生的效益 所以,再生能源技術 其中一個至今仍不懈的努力 就是在於"怎麼把這個東西弄的耐用一點" 可以是改變它的結構設計 或是改變它所使用的材料 或是利用部分容易替換的耗材 來承受絕大多數大自然所帶來的傷害 這是經過數年的努力 還有材料工程技術的革新 一直到近幾年才有辦法成功商業化的 所以,當你跟朋友們說 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是何其簡單 而美國政府與光明會是何其邪惡 你其實是在指這那群與大自然奮鬥的研究者的鼻子 嘲笑他們沒有辦法搞定一個簡單的巨大風車 然後完全忽略他們至今的努力 還有一件事是很多環保人士會提起的 "商業化?地球都要被煮熟了你還跟我提錢?" 但如果我們用不成熟的再生能源技術來發電 那產生的浪費與污染會比火力發電更多 這並不是在支持火力發電並反對再生能源 而是在說"在我們有辦法完全使用再生能源前" "我們還是需要火力發電廠來撐過這個過渡期" 我真的不懂為什麼發電設備會變的好像是棒球隊似的 你要不是支持再生球隊就是支持火力球隊 現在的情況比較像是,我們需要重組這兩個球隊 來當作我們的國家代表隊 當然,我並不是反環保人士 也會有不了解詳情的實用主義者 他們的想法還停留在"再生能源產能太低"的那個時代 或是"沒有減稅,再生能源不可能商業化"的那個時代 我只是希望大家在討論的時候 可以一向保持開放的態度 強力的語氣與措辭可以忽悠大眾 讓大家覺得你很帥~ 但那同時是在把你從對談者升級成演講者 或更糟糕的,變成一個辯論者 在昭告天下你很有理的同時 你也是在告訴我們 你沒有足夠的理性來接納他人的意見 要用金錢來作惡當然也是可行 我們都聽過計劃性汰換這個詞 商業化讓握有再生能源技術的人 可以花式剝削他們的顧客 還有,如果更多人投入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究 在再生能源技術還不能商業化時 就對這個領域投入更多的金錢與關注 那再生能源可以更早的被商業化 這大概就是這個詞被玷汙的原因 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商業化帶來的好處 一個東西如果可以商業化 代表它可以從至今為止發展成熟的經濟體系 汲取一份會越滾越大的養分,而持續成長茁壯 商業化應該要是一個中立的詞 就像是槍械或AGI一樣,力量強大但需要妥善使用 再生能源技術的商業化 不單只是指它可以用來賺錢 也是指它在運作的過程中消耗的資源減少了 我們可以消耗更少的耗材與建構成本 來產生比之前還要多很多倍的能量 所以,環保人士們 這就代表再生能源設備更環保了喔 別再聽到商業化這個詞就拒絕討論了好嗎 如果可以的話 我希望可以活在一個資源導向經濟的時代 既不需要在意資源分配不均 更不用擔心其他人會利用資訊不對等來搞你 但是那樣的世代在世界統一之前應該是見不著了 所以,萎災我大光明會第一秩序 快點達成世界一統的大業吧 我是那個誰,如果你不記得我的名字 那你可以去光明會的官方網站找到我的闇網email 我們下次再見

這篇文章是由美國政府、光明會、OPEC所贊助的 陰謀論者常說: "自由能技術一定是被美國政府藏起來...

用核融合反應爐來生產"氚"? 氚增生緩衝層是甚麼? 因為還滿多人提到核融合所使用的"燃料" 所以還是來跟大家討論一下吧 其實,現在核融合反應爐所使用的氚元素 主要並不是取自大自然的產物 而是利用鋰金屬來核分裂出來的 利用中子射線撞擊鋰元素 就可以把鋰金屬分裂成氚元素 當然,要搞定鋰金屬並不困難 我們現在的鋰金屬開採與冶煉技術已經很成熟了 比較令人頭大的是中子射線 要產生中子射線 我們會需要一些放射物質 或是直接利用核分裂反應爐 這也是為什麼 很多人會認為核分裂跟核融合 是有共生關係的其中一個緣故 當然,不一定需要使用核分裂反應爐來產生中子射線 因為核融合反應爐本身就可以產生大量的中子 事實上,80%核融合產生的能量會轉移到中子上 中子射線是我們回收核融合能量的主要途徑 所以,理論上核融合反應爐是可以自給自足的 核融合反應爐可以自己產生中子來撞擊鋰 但是,技術上來說,我們還不能 並不是把鋰金屬丟進反應爐裡就完事了 我們會需要利用"氚增生緩衝層(Tritium breeding blanket)" 才可以有效地把鋰金屬分裂成氚與氦4 緩衝層就是之前在影片裡 我暫稱為隔熱牆的那些塊狀的東西 這些緩衝層顧名思義 就是要用來緩解中子所帶來的傷害 不讓中子射線進一步傷害反應爐本體 所以,才會有人想到 "有沒有辦法使用採用了鋰作為材料的緩衝層" "來讓核融合反應爐自己產生氚" 當然,這個構想是可行的 但是技術上還是有一些困難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氚元素 主要還是來自核分裂反應爐 氚增生緩衝層還停留在實驗階段 我們不能使用單純的鋰金屬,必須使用鈦酸鋰 也就是Lithium titanate ( Li2TiO3 ) 或是矽酸鋰lithium orthosilicate ( Li4SiO4 ) 沒錯,就是電池裡面的那個 有些人可能會以為 "是不是因為中子射線不帶電荷 " "對於中子來說,鋰金屬原子核之間的空隙很大" "大多數的時候中子是會直接穿過鋰金屬" "所以,我們才必須使用結構更密緻的化合物" 這個影響因素其實不大 我們會需要使用化合物 是因為化合物的鍵結力比較大 你可以把鋰想像成木板 而它周圍的共價鍵是拿木板的手 而中子射線是劈木板的空手道高手的手 如果拿木板的手不夠用力 那當中子射線劈過來的時候 鋰元素就不會被劈開,而是會往後退 這樣就不能夠把鋰給劈成氚和氦了 所以,相較與虛弱的金屬鍵 化學鍵比較適合這份工作 另外,我們還需要使用中子倍增器 也就是neutron multiplier 它的工作跟核分裂反應爐中的中子減速器很像 它會當在鋰金屬前面先承受中子撞擊 它的結構比鈦酸鋰更密集,更容易捕捉中子 在它的原子核承受中子射線之後 會變得不穩定,因而產生更多的中子射線 使用上了中子倍增器 我們就可以增加鋰與中子射線接觸的機會 而讓鋰更容易被分裂成氚與氦4 而且,分裂出來的物質也不是馬上就能利用 因為當中混有氦4跟少量的其他元素 而我們目前就是卡在這個難關 產生氚的工作不只是要"可能辦到" 而是要"有效率且成功率大的辦到" 這樣才能讓我們離商業化更近 所以,我們確實面對著氚元素稀少的問題 但是並不是大多數人想像的那樣 並不是自然界中很稀少所以有問題 而是我們還沒找到可以更有效率的生產氚的技術 而至於可以替代氚的氦3 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為那是屬於無中子融合的範疇 以現在托克馬克所使用的電漿拘束模式 可能無法有效的回收無中子融合產生的能量 我們會需要改採磁場反轉拘束模式 不然融合產生的正離子會一直停留在反應爐內 但是那個故事我們還是下次再講吧 我是那個誰,如果你不記得我的名子 那你八成已經說對了,我們下次再見

用核融合反應爐來生產"氚"? 氚增生緩衝層是甚麼? 因為還滿多人提到核融合所使用的"燃料" 所以...

"空中計程車不就是直升機嗎?" "為什麼要把這類東西特別稱作空中計程車呢?" 這是大多數人看到所謂的空中計程車的反應 這篇文章並不是要說服你空中計程車好棒棒 然後直升機好壞壞甚麼的 只是單純要討論這兩者的區別 這兩種飛行裝置,雖然在定位上很相似 但確實在設計上有很大的不同 更明確的說 它們所要求的性能有所不同 空中計程車更需要的是飛行時的穩定性 還有營運時的"實惠性" 因為空中計程車是要在城市"內"穿梭 以低空進行飛行 所以必須要可以確保使用時的人安問題 要確保飛行器不會一頭撞進大樓裡 而且,因為只是在城市內或是城市間進行運輸 不像是直升機,可能會需要在國際間往來 所以空中計程車捨棄了載重量與續航力 更加重視機體的輕量化 因為比較輕的機身 代表你需要讓他起飛與移動的能量比較少 下面那個一直在反覆轉動像搖鼓一樣的玩意兒 是空中計程車的螺旋槳 之所以要設計成可以90度轉動的狀態 是為了方便在"升空模式"與"滑翔模式"間切換 由於空中計程車會需要在平地上垂直起降 所以當需要升空時就需要"變形"成直升機 把螺旋槳朝向上方 然後當飛到指定高度後 再切換為飛行模式,把螺旋槳朝向前方 這樣一來,不只是可以用更快的速度飛行 這樣的飛行狀態還更為節能 但是,別聽到節能二字就太興奮 節省能源並不絕對代表環保 實際上,這樣的變形機構 其實也同時會帶來麻煩 在空中進行變形時 螺旋槳與主體之間的轉軸 要承受相當大的扭轉力 所以會對零件產生相當大的傷害 反而會加重檢驗與維修成本 而且要承受這樣的傷害 很苛求轉軸材料的強度 這也是為什麼普通的直升機 不會選用這樣的設計方式 只有軍用的"傾轉旋翼機"會採用類似的設計 因為軍用裝置是不會在意經濟性的 那,為什麼需要重視經濟性的空中"計程車" 會選用這樣的設計方式 因為"減少能量消耗"的效果還是多少有的 可以減少對於飛行裝置的電池 以及對於機內發電機的負擔 當然,也有人捨棄這種類似傾轉旋翼機的設計 而是完全採用固定式螺旋槳的方式 一部分的螺旋槳朝上,升空與降落時做為主力 另一部分的螺旋槳向前,滑翔時做為主力 這樣的設計就不需要變形機構 但是機體往往會變得比較大 移動空間會比較受限制 而且雖然沒有實質上的影響 但是在外觀上確實處於劣勢 雖然並不能當作捨棄這樣設計的藉口 但是在展場上,大家還是比較會圍著顏質高 還具有炫砲的變形機構的概念機 而至於這兩種設計對機體重量的影響 則是比較難以說清的部分 因為雖然採用固定式計程車(計程機? 需要架設比較多的螺旋槳 但是傾轉式所需要的變形機構也十分的重 還有一點很大的區別 是所採用的制動方式 這點對於能量"利用"效率(efficiency of energy utilization 還有飛行裝置的重量而言 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直升機是讓引擎直接帶動螺旋槳 而空中計程車,則需要將能量先轉成電能 讓化學能發電機與電池搭配使用 或是直接使用電池來作為能量來源 這是因為電能致動的馬達有更高的穩定性 而且運作時產生的噪音比較小 而且採用電能致動 代表你可以更自由的選擇螺旋槳的位置 採用四軸或六軸這種比較穩定的設計 不像是使用化學能引擎的直升機 因為只能使用機械式傳動 所以在螺槳的架設位置上很受限制 當然,電能致動不完全是優點 不能直接使用化學能作為能量 那要不是在續航力上妥協 就是需要在重量上妥協 但是空中計程車 本來就是用於短程航線的 那續航力低也不會是甚麼問題 只是,當這類裝置真的上線 我們會需要在定點架設大型充電站 所以,要讓空中計程車啟航,會是項大工程 如果不是在人均消費力大的地區 恐怕是看不到這些東西飛來飛去了 那,你是怎麼想的呢? 你會如何設計空中計程車呢? 用怎麼樣的規劃方式 可以降低它的門檻? 你有想到甚麼還在實驗階段 或是理論階段的新發現 是對於空中計程車有幫助的嗎? 在下面留言中告訴我你的看法吧 我是那個誰,如果你不記得我的名字 那你八成已經說對了,我們下次見

"空中計程車不就是直升機嗎?" "為什麼要把這類東西特別稱作空中計程車呢?" 這是大多數人看到所...